倾听——三年级(上)学生第17周教育教学心得
12月21-12月25日:
人之初,性本善。“行善”不是索取,而是“给予”,这种“给予”更多体现在精神上而不是物质上的。一个孩子,能够耐心倾听他人说话的时候,就等于满足了发言者“被尊重”的需要,从而给予对方带来内心至少是“舒服”的感觉。然而,我们不难发现,学会倾听并不容易,尤其对“学困生”来说更不容易。
七、八岁的男孩子正处于很淘气的年龄,所谓“七岁八岁讨狗嫌”。班上总有不少好动(多动的)的孩子,有的属于过于安静的,这两种类型的孩子基本属于注意力欠缺型的,很少、很难专心听得进别人的话。
听和倾听不是一回事。听是入耳,但不一定入心。而倾听则不同,倾听是既入耳、又入心的生命活动,因而也是很花时间,也很累人的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。善于倾听的孩子,身上通常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,这样的孩子往往让人看着舒服,也愿意给予更多的关爱。专家指出,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人士,他们的成功有80%是依赖于倾听别人说话或让别人倾听。可以说,倾听不仅仅是交流的技巧,更是一种美德。
班上欠缺的孩子“只说一遍”,孩子就能做到的执行力!这不仅需要老师的严格要求,更需要家长的鼎力配合。
2班约有一半左右孩子基本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,还有的孩子主要表现在注意力、意志力欠缺。如:
①上课爱走神,东张西望,经常认真的看着黑板,可脑海里就东想西想了,在教室里写作业思想不集中,上课铃声晌了,坐在教室里十多分钟还不能进入学习状态,教在家里做作业,注意力总是不能放在学习上,有时上厕所,有时想看电视,有时望着大人;
②在看书和做作业时,很在意周围的声音,对周围的声音听得很清楚,有个风吹草动,就里面从学习状态中“走出来”;
③学习静不下心来,不能维持在20分钟以上,特别是不喜欢读书,错别字也多了起来,书写常常跟心情有关;
④上课有时发呆,或东张西望,爱是幻想;
⑤个别孩子有轻微的多动,影响自己与他人;有的与同学相处不和谐,挺孤独的。
注意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专注力”, 注意力等于记忆力,没有注意力就是没有记忆力!调查研究发现,98%的孩子智商都是差不多的,只有1%的孩子智商是天才,也只有1%的孩子智商是弱智,那为何在100个孩子当中,成绩怎么悬殊那么大呢?最主要的原因是注意力不集中,上课没有听进去。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:“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去学习。”
复习阶段,更应如此!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