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语文教研载满幸福
——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特色活动剪影
执笔: 毛静 夏光清
【祝贺学校语数外教研组荣获南京市普通中小学先进教研组】
佛祖释迦牟尼曾问弟子:“给你一滴水,怎样才能让它不干”。弟子们答不上来,佛祖说:“融入大海”。是的,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,才能有所作为。江浦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的每个成员在生命梦想的追寻中,融入团队,同伴互助,快乐成长,找到了一条虽然艰辛但又充满幸福的教学研究之路。
一、基于教师发展需要的读书活动
学校定期邀请教育大家来校讲学、授课。保持与专家、大师的对话,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大餐。
开展“读经典、诵名篇、为人师”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活动,除了确定读书篇目、规定读书数量、撰写读书笔记外,每次大组教研,还用“抽签”的方式,随机指定一位教师交流读书心得,这也是教研组每次活动的可口甜点。
自发成立“笔行天下”、“语林漫步”等“民间”读书小组,品一杯清茶,分享一篇读书心得,研讨一篇撰写文章,是教师自我成长的特色佳肴。
二、基于证据的课堂听评课研究
语文组不仅看重“教”的效果,还会关注教师“研”的方向,端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。从校本研究主题着眼,从课堂教学“证据”入手,用理性的眼光分析、解决语文教学中的“热点问题”、“真实问题”、“感兴趣的问题”。
师徒队的“走廊教研”——语文组教师分成A、B、C三个层级,有相近研究内容的老师“师徒结队”,日常的听评课,捕捉课堂教学中“细节”,课间随时随地进行切磋与研讨,这种短平快的听评课,大家形象地称之为“走廊教研”。
备课组的“相约教研”——备课组以某一节典型语文课为研究对象,组内成员有“备”而来,实现文本和教学对象的有效对话;说课评“理”,实现组内成员之间的理念交流,资源共享。相约教研,成为语文备课组自助研究的常态。
教研组的“数据教研”——大组教研课,每个教师根据课堂观察点,结合课堂一个个具体数据的记录,从单一的听评课到形成“研修菜单”,激活了教研的生命力,实现了教学研究效益的“零存整取”。
三、基于课堂观察的同伴互助学习课例研修
结合学校课题研究,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基于课堂观察的“1+1”同伴互助学习课例研修活动,其主题是“互助学习”,形式是“课例研修”,手段是“课堂观察”。
各研究团队首先明确课堂观察点,然后按照设计的研究量表进行课堂观察的分工,如课堂提问、课堂训练、用时分配、学习方式、目标达成等,最后,通过一个个课堂观察、统计的数据,立体地还原课堂的本质,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,为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动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依据。
课例研修作为一种教研形式,教师人人有任务,人人动脑筋,人人有话说,促进了同伴互助、团队参与,也形成了浓浓的语文教研氛围。
江浦实小语文教研组的创新型活动远不止于此,这些活动已成为教师学习的基本平台,质量改进的基本依靠,专业发展的坚强后盾,教师研修的重要场所,学校“创新精神”的发源地。正如语文教研组长毛静总结的那样:
你的心在哪里,你的研究就在那里;
你的研究在哪里,你的幸福就在那里!
评论